新闻稿
全球首创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迈凡妥®(玛伐凯泰胶囊)在国内上市
BMS
18/11/24
(2024年10月24日,中国上海)百时美施贵宝今日宣布,继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优先审评批准后,创新治疗药物迈凡妥®(通用名:玛伐凯泰胶囊)现已在国内上市,用于治疗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II-III级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成人患者,以改善运动能力和症状。这是全球首创,也是目前唯一获批用于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
EXPLORER-CN主要研究者、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教授表示:”玛伐凯泰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能够靶向疾病核心病理生理机制,在缓解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为患者带来了显著获益,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在国内上市后,患者可以更便利地使用创新药物,这无疑为更多的中国梗阻性HCM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有望重新定义这一患者群体的治疗前景。“
创新机制 破解治疗难题
肥厚型心肌病(HCM)主要是由于编码肌小节相关蛋白基因致病性变异导致的,或病因不明的心肌病,以心肌肥厚为特征,左心室壁受累最为常见[1]。根据是否存在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HCM可分为梗阻性HCM和非梗阻性HCM,而梗阻的存在会加重对心功能的损害。与非梗阻性HCM相比,梗阻性HCM患者的生存率更低1。而疾病所导致的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以及心力衰竭等急慢性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也为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
过多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横桥的形成,以及肌球蛋白超松弛状态的失调是HCM的机理特征。尽管常规药物治疗能够部分缓解梗阻性HCM患者的症状,但该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很难满足患者个体化治疗需求。而室间隔减容治疗(SRT)技术要求高,可及性有限。临床上亟须创新治疗以改善患者的治疗现状。作为创新治疗药物,迈凡妥®可靶向作用于心肌肌球蛋白,能够减少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横桥的过度形成,从而减轻心肌的过度收缩,并改善舒张功能1。
张抒扬教授表示:”中国III期临床研究EXPLORER-CN证实了玛伐凯泰在中国梗阻性HCM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患者的左心室流出道(LVOT)峰值压差、LVOT梗阻、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心脏结构等方面均显著改善。而今年9月公布的全球长期扩展研究MAVA-LTE显示,EXPLORER-LTE队列患者在超过三年的随访期内,多项心脏指标均获得持续稳定的改善,且安全性良好,进一步凸显了玛伐凯泰在梗阻性HCM长期治疗中的地位。我们相信玛伐凯泰在中国上市后,将让更多的中国梗阻性HCM患者受益于这一创新疗法,在需要持续管理的疾病中,达成理想的治疗目标。”
目前,迈凡妥®已被纳入国内外多个权威指南,包括《2024 AHA/ACC肥厚型心肌病管理指南》[2]、《2023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肌病管理指南》[3]、《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4]以及《中国肥厚型心肌病指南2022》1。
多方协力,开启泰然‘心’生
创新治疗的突破性发展推动了疾病治疗领域的不断升级,玛伐凯泰的上市为梗阻性HCM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然而,由于HCM的症状与其他心脏疾病相似,疾病容易被忽视,目前诊断率相对较低。加上公众及患者对该疾病的关注度及认知水平有限、信息获取不充分、经济状况差异大等原因,肥厚型心肌病在诊疗上依然面临严重挑战。
为此,百时美施贵宝在引入创新药物的同时,积极与第三方携手,通过开展患者教育项目和患者支持项目,助力其提升知识储备,减轻经济压力。相信随着疾病教育项目持续深入地开展,患者将有望通过更科学的方式有效管理疾病。
百时美施贵宝副总裁、中国及亚洲区域市场总经理、中国区总裁陈思渊女士表示:“迈凡妥®是百时美施贵宝实施‘中国2030战略’后在心血管领域获批的第一个创新药物。今年年初,迈凡妥®已在海南博鳌乐城先行区率先为部分中国患者带来了临床获益,期待在国内上市后,迈凡妥®能够为更多中国梗阻性HCM患者带来福音。同时,我们将与政府和社会各界携手,积极探索创新支付模式,通过多元化的举措提升药物可及性,助力患者开启泰然‘心‘生。”
本材料非推广用途,如若想了解更多医学专业信息,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关于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主要是由于编码肌小节相关蛋白基因致病性变异导致的,或病因不明的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病,左心室壁受累常见,需排除其他的心血管疾病或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引起的心室壁增厚。据估算,我国经年龄和性别校正后的患病率约为80/10万4。肥厚型心肌病与房颤、卒中、心力衰竭和心脏性猝死风险的增加有关。
HCM根据是否存在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可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在梗阻性或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体力活动可导致疲劳或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关于迈凡妥®(玛伐凯泰胶囊)
迈凡妥®(玛伐凯泰胶囊)是首个且中国目前唯一获得批准的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用于治疗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II-III级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成人患者,以改善运动能力和症状。迈凡妥®在欧盟获批用于治疗有症状(NYHA心功能分级II-III级)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成人患者。该药也已在五大洲的其他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包括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智利、英国、中国香港、以色列、中国澳门、新加坡、韩国、瑞士和阿联酋等。迈凡妥®是一种心肌肌球蛋白选择性的变构、可逆性抑制剂,其通过调节能进入“可结合肌动蛋白”(产生收缩力)状态的肌球蛋白头的数量,从而减少动力产生(收缩期)和残留(舒张期)横桥形成的概率。HCM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特征在于过量肌球蛋白-肌动蛋白横桥的形成和超松弛状态的失调,迈凡妥®能够将整体肌球蛋白群有效转变至节能且可募集的超松弛状态。对于HCM患者,迈凡妥®抑制心肌肌球蛋白,从而减轻动态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并改善心脏充盈压。
关于EXPLORER-CN
EXPLORER-CN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注册研究,目的是验证迈凡妥®(玛伐凯泰)在中国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中的使用效果,以进一步评估迈凡妥®在中国梗阻性HCM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纳入了中国12家中心81例有症状的梗阻性HCM患者。所有患者按2: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迈凡妥®组和安慰剂组,在双盲状态下接受迈凡妥®或安慰剂对照治疗30周。在30周双盲安慰剂对照治疗期后,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进入延长治疗期,继续接受48周的迈凡妥®治疗。
该研究主要疗效终点是从基线到第30周Valsalva LVOT峰值压差的变化。更多关于 EXPLORER-CN 试验的信息,可登录ClinicalTrials.gov (NCT05174416)或http://www.chinadrugtrials.org.cn/index.html (CTR20212890)进行查询。
关于EXPLORER-HCM和MAVA-LTE临床试验
EXPLORER-HCM研究是一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平行分组III期临床试验(NCT03470545),纳入了251名有症状(NYHA心功能分级II 级或III 级)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oHCM)成人患者。所有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可测定且≥55%,且至少有一个LVOT峰值压差 ≥50 mmHg(静息时或激发后)。此外,筛选时患者基线Valsalva LVOT压差应≥30 mmHg。92%的患者接受了背景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单药治疗或钙通道阻滞剂单药治疗。主要终点是第30周时评估的复合功能终点,定义为峰值耗氧量(pVO2)改善≥1.5 mL/kg/min且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至少1级或pVO2改善≥3.0 mL/kg/min且NYHA心功能分级未恶化的患者比例。关键次要终点包括基线至第30周运动后LVOT压差、pVO2、NYHA心功能分级、堪萨斯城心肌病调查问卷(KCCQ)和肥厚型心肌病症状问卷(HCMSQ)的结果变化。
EXPLORER-LTE是MAVA-LTE研究(NCT03723655)的其中一个队列,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剂量设盲的玛伐凯泰五年期研究,研究人群是完成EXPLORER-HCM临床试验的有症状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EXPLORER-LTE队列的所有患者起始接受每天5 mg玛伐凯泰治疗,并在第4、8和12周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研究中心读取的Valsalva LVOT压差和LVEF测量值进行剂量调整。在第24周时根据研究中心读取的运动后LVOT压差,也可进行剂量调整。第24周之后,如果研究中心读取的Valsalva LVOT压差 >30 mmHg且LVEF≥50%,可进行剂量调整。
[1]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心力衰竭学组, 等. 中国肥厚型心肌病指南 2022[J].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 2022, 6(2): 80-105. DOI: 10.3760/cma.j.cn1101460-20220805-00070.
[2] Ommen SR, et al;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Joint Committe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irculation. 2024;149(23).
[3] Arbelo E, et al; ESC Scientific Document Group. Eur Heart J. 2023 Oct 1;44(37):3503-3626.
[4]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肌病专科联盟, 等. 中国循环杂志,2023,38(1):1-33.